合意——中国园林中的人,刘建华、何岸、王思顺

Consensus - Man in Chinese Gardens, LIU Jianhua, HE An, WANG Sishun

在科技极速发展的今天,⼈在不知不觉中被速度和⼯具异化。我们创造的东西越多就越迷茫,⼈与环境的问题也越发显著。当我们在过量的信息、过快的生活节奏、无休止的欲望和都市生活所带来的压力前迷失时,是否想过自己的生命可能已被过份简单地量化?我们能否从更立体的维度来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展览《合意——中国园林中的人》,试图以中国园林为切入点,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理解和处理人与万物关系的方法,以挖掘其在当下的意义。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国家,农耕文明要求人把大自然的变化和人的行为联系起来。因此,中国哲学发展出天人合一,天人同构,天人感应的世界观。农业生产的经验使我们了解到保持万物平衡发展达到风调雨顺是获得好收成的重要保证。因此中国人崇尚中庸之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 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中庸》第三十章)。《中庸》所描述的世界承认事物之间的多样共生的现象,人则要主动调和矛盾以达到人和万物和谐共存的理想结果。《黄帝内经 · 素问》有言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中国古代思想家并没有把人看作是造物主创造的物种,人和天地万物一样,由能量聚合而产生形体。因而人与万物能超越形体的障碍,相互感应,相互作用。大宇宙的变化会影响人内在小宇宙的运转,按照宇宙运行的规律行事,保持气的贯通,阴阳平衡,是身心健康的保证。因此主客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哲学中很自然地得到发展。同时,因为对气的认识,在中国文化中,看不见的能量,例如神情、气韵、意味、虚空,受到特别的关注。诸如中国古代的园林和建筑空间通过营造意境使人的情感和景物产生共鸣,把空间的实用功能和人的感情需求结合,把人的精神寄托融入日常生活,把天地万物构想成一个多样统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都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